如何面對在家隔離的社交疏離感?

在疫情的影響下,我們不得不接受外在環境帶來的轉變,這也使得我們原先視為理所當然的每天上下班、上下學被打破,不得不開始戴起口罩、拉開距離,並三不五時的針對電梯按鈕或各種可能接觸的地方進行消毒;若有機會到超市採買物品,也盡可能的保持不接觸、不做多餘的互動交流。
隨著面對面溝通互動的機會減少,實體空間和人際網絡所帶來的支持正在消失,使得人們越來越對社交與人際感到疏離,也讓內在壓力平衡的機制開始趨向失衡。

當你在家中感到不安、焦慮的時候,可以做些什麼?

人際的疏離感,可能讓內在調節壓力的機制失衡

不論是內向或外向性格的人,都有與人連結的需求,即便只是每天固定的交通往返,或著例行茶水間的招呼互動,都是人與人在不同空間下的一種互動、調節壓力的方式。

在前幾個月疫情尚未爆發前,為了上班,你可能需要進行完整的盥洗、打理儀容,接著在通勤、工作的過程中,持續與人接觸,這可能是眼神的交流、肢體間的碰觸,透過這類的儀式,讓自己看起來體面、振奮些;但隨著在家工作,有些人可能在起床後,就坐在床邊工作或生活著,甚至睡眠的時間和作息也都產生了巨大的變化。

有許多人突然在這一刻,發現自己只剩下一個人,每天就是待在電腦後面。當無法直接與我們所愛的人或周圍的人交流時,這樣封閉社交的感受,隨著時間增長,越容易引發深層的疏離感和孤立感。

從「缺乏連結的孤立感」到「保持獨立的孤獨感」

請試著思考下面兩個問題:

  1. 若要成為成功的線上企業家或線上工作者,孤獨是否無可避免?
  2. 如何在疫情中取得社交自由與連結之間的平衡?

實際上,「孤立」與「孤獨」是兩種截然不同不同的狀態。

「孤立」是與自己內在空間缺乏連結的狀態,是即使在一個人滿為患的房間,也會感到孤立、不自在,或不屬於自己。從這可以看到這種孤立的疏離感,並不是實體距離可以改變的,差別只在於疫情肆虐下被迫的隔離,會引發內在的焦慮、挫折和不安,甚至有種為什麼我無法扭轉它的無力感受。

「孤獨」如同在棒球比賽中,即將上場打擊的打者,他站在一個用白線勾畫出來的小圈圈裡,這是下一棒打者的預備區,此時就像是站在接力賽跑的等待區一樣;打者專注著看著自己的球棒,試著調整自己到最佳狀態,預備揮出屬於他的全擂打。
試著想像你成為這個打者,站在這個圈圈裡;此時此刻,是你最能清晰冷靜思考戰略的地方,也可能是情緒最混亂、七上八下的時候。在諾大的球場當中,有成千上萬的球迷期盼著、冀望著你,在旁為你加油打氣喝采,但不論如何,沒有人能夠體會你此時此刻真正的心情,而能夠代替你上場。

那個在紅土上面的白色小圈,彷彿是與外界喧囂隔離的結界,你全力以赴的面對著即將到來的挑戰,不論外在如何吵雜、紛亂,都影響不到站在圈圈結界裡的你。

實際上,這個圈圈就是心流、順流狀態的展現;這個心流圈圈同時是一個整理自我的空間、激發內在力量的地方,那個空間是一個人的神聖領域,使你不被外界訊息淹沒,保有獨自的判斷、思考和決策能力的地方,更是一個人靈感、直覺的來源。

無論你是在舞台上、辦公室或是家中,你都需要這個圈圈;尤其在疫情當下,在外在愈是吵雜、紛亂的時候,就欲要向內在集中意識,去創造屬於你自己的心流結界;反之,當你欲在意外在的紛擾,當手機一有訊息通知就下意識的查看發生什麼事,你就越容易受到影響,無法得出好的結果,這是你全力以赴追尋夢想和目標必經的過程。

轉換疏離感、孤立感的3個實際練習

這裡有三個練習,讓你轉換在人際的疏離感與孤立感,重新與自己取得連結。

  1. 進入你獨立的小圈圈當中,將焦點放回自身。那種不安、無力的感受只是需要能量上的出口。現在,正是你與自身內在對話的機會,去聆聽自己的想法、感受與腦海中浮現的畫面。
  2. 學習就像棒球選手一樣,為自己設定一壘、二壘、三壘,在空出來的時間中,將焦點轉移到可具體衡量、實踐的目標上,例如:為自己設定輕鬆的減少2公斤,而不是將焦點放在為什麼我瘦不下來。
  3. 學習真實、真誠的與人連結,不論是在虛擬或實體,不論他們是否在你眼前,你都可以以自身的方式,找到你奉獻、服務的價值;像是小小的外送員,把自己視為「外送國家隊」,在疫情中幫助大眾減少出門的擔憂;當你真正看到自身的價值,自身對社會、他人存在的意義,孤立的感受將開始遠離。

除了上面的練習,你也可以直接參與我特別準備的『深層內在療癒線上工作坊2.0』,讓你在動盪的時代,釋放過往的阻礙,回歸內在、感受寧靜。